MySQL(join 机制)

MySQL(join 机制)




Inside君发现很少有人能够完成讲明白MySQL的Join类型与算法,网上流传着的要提升Join性能,加大变量join_buffer_size的谬论更是随处可见。当然,也有一些无知的PGer攻击MySQL不支持Hash Join,所以不适合一些分析类的操作。MySQL的确不支持Hash Join,也不支持Sort Merge Join,但是MySQL在Join上也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化与处理,此外,分支版本MariaDB已支持Hash Join,因此拿MySQL来做一些“简单”的分析查询也是完全能够接受的。当然,如果数据量真的上去了,那么即使支持Hash Join的传统MPP架构的关系型数据库可能也是不合适的,这类分析查询或许应该交给更为专业的Hadoop集群来计算。


Join的成本
在讲述MySQL的Join类型与算法前,看看两张表的Join的过程:

上图的Fetch阶段是指当内表关联的列是辅助索引时,但是需要访问表中的数据,那么这时就需要再访问主键索引才能得到数据的过程,不论表的存储引擎是InnoDB存储引擎还是MyISAM,这都是无法避免的,只是MyISAM的回表速度要快点,因为其辅助索引存放的就是指向记录的指针,而InnoDB存储引擎是索引组织表,需要再次通过索引查找才能定位数据。
 
Fetch阶段也不是必须存在的,如果是聚集索引链接,那么直接就能得到数据,无需回表,也就没有Fetch这个阶段。另外,上述给出了两张表之间的Join过程,多张表的Join就是继续上述这个过程。
 
接着计算两张表Join的成本,这里有下列几种概念:
外表的扫描次数,记为O。通常外表的扫描次数都是1,即Join时扫描一次驱动表的数据即可
内表的扫描次数,记为I。根据不同Join算法,内表的扫描次数不同
读取表的记录数,记为R。根据不同Join算法,读取记录的数量可能不同
Join的比较次数,记为M。根据不同Join算法,比较次数不同
回表的读取记录的数,记为F。若Join的是辅助索引,可能需要回表取得最终的数据
 
评判一个Join算法是否优劣,就是查看上述这些操作的开销是否比较小。当然,这还要考虑I/O的访问方式,顺序还是随机,总之Join的调优也是门艺术,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
Simple Nested-Loop Join

网上大部分说MySQL只支持Nested-Loop Join,故性能差。但是Nested-Loop join一定差吗?Hash Join比Nested-Loop Join强?Inside君感觉这样的理解都是片面的,Hash Join可能仅是Nested-Loop Join的一种变种。所以Inside君打算从算法的角度来分析MySQL支持的Join,并以此分析对于Join语句的优化。
 
首先来看Simple Nested-Loop Join(以下简称SNLJ),也就是最朴素的Nested-Loop Join,其算法伪代码如下所示:

For each row r in R do 
  Foreach row s in S do 
    If r and s satisfy the join condition 
      Then output the tuple

下图能更好地显示整个SNLJ的过程:

SNLJ的算法相当简单、直接。即外表(驱动表)中的每一条记录与内表中的记录进行判断。但是这个算法也是相当粗暴的,粗暴的原因在于这个算法的开销其实非常大。假设外表的记录数为R,内表的记录数位S,根据上一节Inside君对于Join算法的评判标准来看,SNLJ的开销如下表所示:

可以看到读取记录数的成本和比较次数的成本都是S*R,也就是笛卡儿积。假设外表内表都是1万条记录,那么其读取的记录数量和Join的比较次数都需要上亿。这样的算法开销,Inside君也只能:呵呵。

Index Nested-Loop Join

SNLJ算法虽然简单明了,但是也是相当的粗暴。因此,在Join的优化时候,通常都会建议在内表建立索引,以此降低Nested-Loop Join算法的开销,MySQL数据库中使用较多的就是这种算法,以下称为INLJ。来看这种算法的伪代码:

For each row r in R do 
 lookupr in S index 
   if found s == r
      Then output the tuple

由于内表上有索引,所以比较的时候不再需要一条条记录进行比较,而可以通过索引来减少比较,从而加速查询。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:

可以看到外表中的每条记录通过内表的索引进行访问,因为索引查询的成本是比较固定的,故优化器都倾向于使用记录数少的表作为外表(这里是否又会存在潜在的问题呢?)。故INLJ的算法成本如下表所示:

上表Smatch表示通过索引找到匹配的记录数量。同时可以发现,通过索引可以大幅降低内表的Join的比较次数,每次比较1条外表的记录,其实就是一次indexlookup(索引查找),而每次index lookup的成本就是树的高度,即IndexHeight。
 
INLJ的算法并不复杂,也算简单易懂。但是效率是否能达到用户的预期呢?其实如果是通过表的主键索引进行Join,即使是大数据量的情况下,INLJ的效率亦是相当不错的。因为索引查找的开销非常小,并且访问模式也是顺序的(假设大多数聚集索引的访问都是比较顺序的)。
 
大部分人诟病MySQL的INLJ慢,主要是因为在进行Join的时候可能用到的索引并不是主键的聚集索引,而是辅助索引,这时INLJ的过程又需要多一步Fetch的过程,而且这个过程开销会相当的大:

由于访问的是辅助索引,如果查询需要访问聚集索引上的列,那么必要需要进行回表取数据,看似每条记录只是多了一次回表操作,但这才是

由于访问的是辅助索引,如果查询需要访问聚集索引上的列,那么必要需要进行回表取数据,看似每条记录只是多了一次回表操作,但这才是INLJ算法最大的弊端。首先,辅助索引的index lookup是比较随机I/O访问操作。其次,根据index lookup再进行回表又是一个随机的I/O操作。所以说,INLJ最大的弊端是其可能需要大量的离散操作,这在SSD出现之前是最大的瓶颈。而即使SSD的出现大幅提升了随机的访问性能,但是对比顺序I/O,其还是慢了很多,依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。


由于访问的是辅助索引,如果查询需要访问聚集索引上的列,那么必要需要进行回表取数据,看似每条记录只是多了一次回表操作,但这才是INLJ算法最大的弊端。首先,辅助索引的index lookup是比较随机I/O访问操作。其次,根据index lookup再进行回表又是一个随机的I/O操作。所以说,INLJ最大的弊端是其可能需要大量的离散操作,这在SSD出现之前是最大的瓶颈。而即使SSD的出现大幅提升了随机的访问性能,但是对比顺序I/O,其还是慢了很多,依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。例如下面的这个SQL语句:

SELECT
  COUNT(*)
FROM
  part,
  lineitem
WHERE
  l_partkey = p_partkey
      AND p_retailprice > 2050
AND l_discount > 0.04;

其中p_partkey是表part的主键,l_partkey是表lineitem的一个辅助索引,由于表part数据较小,因此作为外表(驱动表)。但是内表Join完成后还需要判断条件l_discount > 0.04,这个在聚集索引上,故需要回表进行读取。根据explain得到上述SQL的执行计划如下图所示:

Block Nested-Loop Join

算法说明

在有索引的情况下,MySQL会尝试去使用Index Nested-Loop Join算法,在有些情况下,可能Join的列就是没有索引,那么这时MySQL的选择绝对不会是最先介绍的Simple Nested-Loop Join算法,因为那个算法太粗暴,不忍直视。数据量大些的复杂SQL估计几年都可能跑不出结果,如果你不信,那就是too young too simple。或者Inside君可以给你些SQL跑跑看。
 
Simple Nested-Loop Join算法的缺点在于其对于内表的扫描次数太多,从而导致扫描的记录太过庞大。Block Nested-Loop Join算法较Simple Nested-Loop Join的改进就在于可以减少内表的扫描次数,甚至可以和Hash Join算法一样,仅需扫描内表一次。

接着Inside君带你来看看Block Nested-Loop Join算法的伪代码:

For each tuple r in R do
  store used columns as p from R in join buffer
  For each tuple s in S do
    If p and s satisfy the join condition
      Then output the tuple

可以看到相比Simple Nested-Loop Join算法,Block Nested-LoopJoin算法仅多了一个所谓的Join Buffer,然为什么这样就能减少内表的扫描次数呢?下图相比更好地解释了Block Nested-Loop Join算法的运行过程:

可以看到Join Buffer用以缓存链接需要的列,然后以Join Buffer批量的形式和内表中的数据进行链接比较。就上图来看,记录r1,r2 … rT的链接仅需扫内表一次,如果join buffer可以缓存所有的外表列,那么链接仅需扫描内外表各一次,从而大幅提升Join的性能。

Join Buffer

变量join_buffer_size

从上一节中可以发现Join Buffer是用来减少内表扫描次数的一种优化,但Join Buffer又没那么简单,在上一节中Inside君故意忽略了一些实现。
 
首先变量join_buffer_size用来控制Join Buffer的大小,调大后可以避免多次的内表扫描,从而提高性能。也就是说,当MySQL的Join有使用到Block Nested-Loop Join,那么调大变量join_buffer_size才是有意义的。而前面的Index Nested-Loop Join如果仅使用索引进行Join,那么调大这个变量则毫无意义。
 
变量join_buffer_size的默认值是256K,显然对于稍复杂的SQL是不够用的。好在这个是会话级别的变量,可以在执行前进行扩展。Inside君建议在会话级别进行设置,而不是全局设置,因为很难给一个通用值去衡量。另外,这个内存是会话级别分配的,如果设置不好容易导致因无法分配内存而导致的宕机问题。
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变量join_buffer_size的最大值在MySQL 5.1.22版本前是4G-1,而之后的版本才能在64位操作系统下申请大于4G的Join Buffer空间。

Join Buffer缓存的对象

Join Buffer缓存的对象是什么,这个问题相当关键和重要。然在MySQL的官方手册中是这样记录的:
 
Only columns of interest to the join are  stored in the join buffer, not whole rows.
 
可以发现Join Buffer不是缓存外表的整行记录,但是columns of interest具体指的又是什么?Inside君的第一反应是Join的列。为此,Inside君又去查了下mysql internals,查询得到的说明如下所示:
 
We only store the used columns in the join buffer, not the whole rows.
 
used columns还是非常模糊。为此,Inside君询问了好友李海翔,也是官方MySQL优化器团队的成员,他答复我的结果是:“所有参与查询的列”都会保存到Join Buffer,而不是只有Join的列。最后,Inside君调试了MySQL,在sql_join_buffer.cc文件中验证了这个结果。
 
比如下面的SQL语句,假设没有索引,需要使用到Join Buffer进行链接:
 
SELECT a.col3 FROM a,b
  WHERE a.col1 = b.col2
  AND a.col2 > …. AND b.col2 = …
 
假设上述SQL语句的外表是a,内表是b,那么存放在Join Buffer中的列是所有参与查询的列,在这里就是(a.col1,a.col2,a.col3)。
 
通过上面的介绍,我们现在可以得到内表的扫描次数为:
 
Scaninner_table = (Rn * used_column_size) / join_buffer_size + 1
 
对于有经验的DBA就可以预估需要分配的Join Buffer大小,然后尽量使得内表的扫描次数尽可能的少,最优的情况是只扫描内表一次。

Join Buffer的分配

需要牢记的是,Join Buffer是在Join之前就进行分配,并且每次Join就需要分配一次Join Buffer,所以假设有N张表参与Join,每张表之间通过Block Nested-Loop Join,那么总共需要分配N-1个Join Buffer,这个内存容量是需要DBA进行考量的。
 
Join Buffer可分为以下两类:
regular join buffer
incremental join buffer
 
regular join buffer是指Join Buffer缓存所有参与查询的列, 如果第一次使用Join Buffer,必然使用的是regular join buffer。
 
incremental join buffer中的Join Buffer缓存的是当前使用的列,以及之前使用Join Buffer的指针。在多次进行Join的操作时,这样可以极大减少Join Buffer对于内存开销的需求。
 
此外,对于NULL类型的列,其实不需要存放在Join Buffer中,而对于VARCHAR类型的列,也是仅需最小的内存即可,而不是以CHAR类型在Join Buffer中保存。最后,从MySQL 5.6版本开始,对于Outer Join也可以使用Join Buffer。

Block Nested-Loop Join总结

Block Nested-Loop Join极大的避免了内表的扫描次数,如果Join Buffer可以缓存外表的数据,那么内表的扫描仅需一次,这和Hash Join非常类似。但是Block Nested-Loop Join依然没有解决的是Join比较的次数,其仍然通过Join判断式进行比较。综上所述,到目前为止各Join算法的成本比较如下所示:

 

Batched Key Access Join
Index Nested-Loop Join虽好,但是通过辅助索引进行链接后需要回表,这里需要大量的随机I/O操作。若能优化随机I/O,那么就能极大的提升Join的性能。为此,MySQL 5.6推出了Batched Key Access Join,该算法通过常见的空间换时间,随机I/O转顺序I/O,以此来极大的提升Join的性能。

MRR
在说明Batched Key Access Join前,首先介绍下MySQL 5.6的新特性mrr——multi range read。这个特性根据rowid顺序地,批量地读取记录,从而提升数据库的整体性能。看下面的SQL语句的执行计划:

mysql> explain select * from orders  
-> where o_orderdate >= '1993-08-01' 
-> and o_orderdate < date_add(  '1993-08-01' ,interval '3' month)\G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1. row  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            id: 1
   select_type: SIMPLE
         table: orders
    partitions: NULL
          type: range
possible_keys: i_o_orderdate
          key:  i_o_orderdate
       key_len: 4
           ref: NULL
          rows: 143210
      filtered: 100.00
         Extra: Using index condition
1 row in set, 1 warning (0.00 sec)

上述的SQL语句需要根据辅助索引i_o_orderdate进行查询,但是由于要求得到的是表中所有的列,因此需要回表进行读取。而这里就可能伴随着大量的随机I/O。这个过程如下图所示:

而mrr的优化在于,并不是每次通过辅助索引读取到数据就回表去取记录,而是将其rowid给缓存起来,然后对rowid进行排序后,再去访问记录,这样就能将随机I/O转化为顺序I/O,从而大幅地提升性能。这个过程如下所示:

从上图可以发现mrr通过一个额外的内存来对rowid进行排序,然后再顺序地,批量地访问表。这个进行rowid排序的内存大小由参数read_rnd_buffer_size控制,默认256K。

要开启mrr还有一个比较重的参数是在变量optimizer_switch中的mrr和mrr_cost_based选项。mrr选项默认为on,mrr_cost_based选项默认为off。mrr_cost_based选项表示通过基于成本的算法来确定是否需要开启mrr特性。然而,在MySQL当前版本中,基于成本的算法过于保守,导致大部分情况下优化器都不会选择mrr特性。为了确保优化器使用mrr特性,请执行下面的SQL语句:

mysql>set optimizer_switch='mrr=on,mrr_cost_based=off';  

同样执行前面的SQL语句,可以发现这时优化的执行计划为:

mysql> explain select * from orders where 
-> o_orderdate >= '1993-08-01' 
-> and o_orderdate < date_add('1993-08-01' ,interval '3' month)\G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1. row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          id: 1
 select_type: SIMPLE
       table: orders
  partitions: NULL
        type: range
possible_keys: i_o_orderdate
         key: i_o_orderdate
     key_len: 4
         ref: NULL
        rows: 143210
    filtered: 100.00
       Extra: Using index condition; Using MRR
1row in set, 1 warning (0.00 sec)

最后来对比一下关闭和开启mrr特性后上述SQL的执行时间:

在讲述完mrr特性后,再来看BKA Join就非常清晰明了了。通过mrr特性优化Join的回表操作,从而提升Join的性能。这时BKA Join的整个过程如下所示:

然而,这么好的特性,却是在MySQL中默认关闭的!!!这可能是导致用户认为MySQL Join性能比较差的一个原因。若要使用BKA Join,务必执行下列的SQL语句:

mysql> SET optimizer_switch='mrr=on,mrr_cost_based=off,batched_key_access=on';
Query OK, 0 rows affected (0.00 sec)
 
若开启了BKA Join,则通过EXPLAIN命令,可以发现优化器的执行结果选项会有Using join buffer (Batched Key Access)的提示,如:

mysql> explain SELECT
-> COUNT(*)
-> FROM
-> part,
-> lineitem
-> WHERE
-> l_partkey, = p_partkey
-> AND p_retailprice > 2050 AND p_size < 100
-> AND l_discount > 0.04\G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1. row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id: 1
select_type: SIMPLE
table: part
partitions: NULL
type: ALL
possible_keys: PRIMARY
key: NULL
key_len: NULL
ref: NULL
rows: 196810
filtered: 11.11
Extra: Using where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2. row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id: 1
select_type: SIMPLE
table: lineitem
partitions: NULL
type: ref
possible_keys: i_l_suppkey_partkey,i_l_partkey
key: i_l_suppkey_partkey
key_len: 5
ref: dbt3_s1.part.p_partkey
rows: 28
filtered: 33.33
Extra: Using where; Using join buffer (Batched Key Access)
2 rows in set, 1 warning (0.00 sec)

最后来看下执行速度,可以发现BKA的提升非常明显:

未完待续


本文转自网络:http://it.dataguru.cn/article-7337-1.html